中国书法家排名前十名(书法对中国人的影响)

文案创作/都市鲔鱼

在中国书法渺如烟海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可谓明星荟萃,群星闪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领军书法家。但要说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历史性作用的书法家,我认为居功至伟的便是书圣王羲之,其次是颜真卿、赵孟頫、李斯、孙过庭、张旭、欧阳询、米芾、苏轼和文征明这十人。

一、书法再造大师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对中国书法的影响犹如任正非之于华为,乔布斯之于苹果、马斯克之于特斯拉。他就是中国书法的代名词,把他推选为中国书法第一人应该全票通过无人反对吧?

之所以把王羲之排在首位并非是因为他书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更在于他将汉字仅作为一种记录符号的功能而赋予了它新的艺术价值。在他之前的书法家,研习书法还没有形成大的格局,仅仅是“写着玩玩”而已。正是王羲之的出现,将书法艺术推向了巅峰。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写道“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明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这就是王羲之书法的魅力所在。

在他笔下,汉字被人格化为有生命、有灵性、有思想的高雅艺术。他以自己儒雅高贵的人格魅力将儒道思想融入书法之中,将丰富多变的汉字结构组合、点画呼应、章法布局完美结合。在他笔下,汉字的中锋侧锋、藏锋露锋、连断提按、收放松紧、长短大小、缓急虚实、刚柔曲直、顺逆疏密、增减侵让、正奇参差,加之字与字之间的上下顾盼、大小参差、前后呼应、和谐搭配等都全方位展示了汉字的造型之美,书法之美,艺术之美。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书法是“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

王羲之留给世人的书法作品较为丰富,除了《兰亭集序》被列为天下第一行书作为习书者练习行书的必选范本外,他留给后人的《草绝歌》、《十七帖》、《丧乱帖》以及智永集他的字组合而成的《圣教序》等也是习书者练习草书的必选教材。在书家的眼里,只有练习了王羲之,才是走对了路,才是入了书法的门。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文因字而美,相得益彰。通过高雅的书法无形之中抬高了士大夫和文人的社会地位,从此,书法也成为了读书人必备的一项技能,有力地推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因此,王羲之也被推崇为“书圣”,成为了中国书法的代名词,居功至伟,排名首位,当仁不让,实至名归。

二、心正笔正铮铮铁骨颜真卿

如果说王羲之是士大夫文人书法的代表,那么颜真卿就是中国儒家思想忠良正直的化身。颜真卿“落笔起雄风,翰墨见精神”,从他身上体现了何为“书为心画,心正则笔正”,他将书法的美和人格的美化为一身,注入了书法灵魂、血性、生命。

颜真卿(709-784年)颜体书法出现前,虽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张旭等书家将楷书发扬光大,但皆以“二王”妍美书风为宗去继承。颜真卿的出现,“鲁公变法出新意”,才使书坛发生了地动山摇的革命性改变。他的楷书,点画浑劲,体势宽博,在继承“二王”书法的基础上,对书法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创新,世人称其书为“颜体”。

颜真卿的书法不但凝聚了有史以来书法笔法的各种体式美(如篆之圆、隶之方),而且融入了士大夫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在传统理想人格与艺术形式之间,找到了一种和谐的切入形式。他的楷书从《多宝塔感应碑》到《东方朔画像赞》、《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古仙坛记》,一生都在求新求变,大胆探索。他的楷书收放自如、能大能小,雄迈浑厚、气势磅礴,有阳刚之美,英雄气概。

他的行书线条浑朴自然,寓情于字,势奇逸,在书法史上也自成一家。颜真卿为悼念其在安禄山叛乱中死去的侄子季明而写的泣血书作《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之所以被后世推崇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在于他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忠臣良将的化身。颜真卿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还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武举良将。他在评判安禄山事件中居功至伟。后在平定淮西节度使叛将李希烈谋反的谈判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慷慨赴死,英勇献身,终被李希烈所害。他的这种忠君思想家国情怀成为了文人报国济世的楷模。后世书法名家柳公权、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董其昌等皆从颜体学书而得名。

三、羲之第二元代第一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年)被誉为“书圣第二”,有的书家认为他的地位应该仅次于王羲之。书法评论家胡汲仲说:“赵子昂书,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元朝统一中国以后,统治者排挤汉人,打压中原文化,赵孟頫以他高超精美的书画艺术,征服了元代统治者,使他们改变了错误的思想观念,以一己之力,延续了汉文化的发展。

赵孟頫的书法在元朝“复古主义”思潮影响下回归“二王”,在精心研究“二王”正统经典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把“二王”所代表的东晋士人贵族风范加以通俗化,使经典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美找到了一种适合大众传播和欣赏的形式。

赵孟頫不但在书法方面被元代人称为当世第一,他的楷书被世人称为“四大楷书”中的赵体。他还在绘画和书论方面贡献巨大。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在书论方面,他也见解精到。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非常丰富,主要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前后赤壁赋》、《汲黯传》、《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独孤本《兰亭十三跋》、《四体千字文》等。

四、书法造形大师李斯

李斯(?-公元前208年)对中国书法的贡献在于他规范了中国汉字的统一写法。中国汉字相传自仓颉造字以后,百花齐放,门派繁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度量衡的统一,“书同文”、“车同轨”。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李斯成为中国文字统一工程的总设计师。在他的主持下,中国文字拥有了一种新的统一形式——小篆。从此以后,从商代甲骨文以来,在“六书”(六种造字法)引导下各诸侯国创造的“同字异形”文字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以来“文字异形”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中国文字的 “构字法”(笔画构成)基本定型,中国书法的“造字时代”结束。接下来,中国书法进入“造形”时代。

李斯因为其在小篆创造和推广方面的功绩,历史给予他极高荣誉。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称其书法为:“画若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正是李斯小篆的文字统一,后期书法的发展才使小篆演变到隶书,由隶书演变到楷书,由楷书演变到草书和行书。

可以这么说,没有李斯小篆的统一,就没有中国书法。李斯的小篆代表作《峄山刻石》和《琅邪台刻石》是书法爱好者学习篆书的必选教材。

五、书论始祖大唐第一妙腕孙过庭

孙过庭(646-691年)对中国书法的贡献主要是其书法理论,他草书书写的《书谱》被谓之书法之史记,学习之范本,理论之指导。《书谱》搭构了中国书法的理论框架体系。在他之前,也有书法家或多或少对书法提出一些论述。比如卫夫人的《笔阵图》、欧阳询《用笔论》《永字八法》等,这些书作都是书法某一方面的论述,很不全面。孙过庭《书谱》的出现,既客观评价了唐代以前的书法名家,又提出了一系列他对书法的理解。

《书谱》对书法创作的审美,有着精彩的描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这段文字,优美典雅,气势雄绝。反映了孙过庭对书法审美的艺术追求。他还对学习书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以及书法创作的:“五合五乖”、“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翰逸神飞”…都对学书者有所启发。

《书谱》不但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杰出的书法理论著作之一,更是一部草书名帖。整部作品“如单崖绝壑,笔势坚劲”,书作不同于王羲之草书,整幅作品体现了破而愈完、乱中有序的艺术哲学思想,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不拘于一点一画的损益,无意求全而无不宛合,故操翰者奉为指南。清人王文治论及孙过庭,曾作诗曰:“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此诗可以说道出了后代书家对孙过庭的共同心声。甚为可惜的是,孙过庭不惑之年,年方45岁便离世,否则按他的才情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书法理论和书法作品,这是中国书法的一件憾事。

六、狂草始祖张旭

张旭(685-759)对中国书法的贡献主要在狂草。草书发展到唐代,在东晋“今草”基础上飞跃发展。草书的字形进一步被演变,草书中汉字的实用信息传递功能进一步被消减,书法的抒情性得到进一步加强,狂草”由此诞生。

推动草书艺术走向峰巅的,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人——大书法家张旭。他的草书凝聚着他一生的悲欢,也融铸着他一生的愤懑忧郁,纵横奔放,气势磅礴,常常整行字一笔而成,浑然一体。唐人以李白之诗、裴旻之剑、长史之草书为盛唐“三绝”。

唐代大文豪韩愈曾描述曰:“往日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七、楷冠之王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年)为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正是欧楷的出现,确立了楷书在书法发展史中的地位。欧阳询是中国书法楷书走向繁荣的奠基人和代言人。在他的影响下,唐代楷书先后出现了褚遂良、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有力地促进了楷书的发展。

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代表作主要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化度寺碑》,行书有《梦奠帖》《张翰帖》等。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其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被后世喻为“天下第一楷书”。

欧楷书法法度严谨,笔力险峻,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被历代书家奉为楷书的楷模,亦是历代学者临摹最多的作品。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八、书法狂人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在学术研究、书画创作、书画鉴定、收藏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容诗书画为一身的奇才。在学术方面,他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等著作传世,是书法研究的专业必读书。在鉴赏方面,历史上有不少名帖,都经他鉴定题跋。

米芾楷书师从颜真卿,行、草书出于“二王”和颜真卿。米芾被誉为“集字狂人”,喜欢书法达到了痴狂状态,世人送外号“米癫”。他的书法灵活多变,自称“刷字”,八面出锋,笔势跳跃,点线俊美,神气完足,用笔沉着痛快,气势超迈飘逸,把“二王”行草书写出了一种新境界新高度,以至于后世学书者云:学行草者不习米襄阳,终不得行草书笔法也。米芾的代表作主要有《蜀素帖》、《苕溪诗帖》、《珊瑚帖》等。

九、文人书家苏轼

苏轼(1037-1101年)是宋代大文豪,兼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书画家于一身。他的楷书出于颜体,将自己的学识融入书法,自成一体。他的书法丰满宽博,骨丰肉匀,“绵里裹铁”,个性特征明显,历史上称“苏字”。他的行书承魏晋唐之遗风,变化出新,笔势跳宕,天真烂漫。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在书法理论上也很有建树。他认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又称:“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黄庭坚称赞他:“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苏轼书法代表作主要有《黄州寒食诗帖》、《前后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

十、大器晚成文征明

文徵明(1470-1559年)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全才和“江南四才子”。文征明给普通学习书法者树立了学习书法的最好榜样。据记载,文征明到11岁前还不会说话,被人们嘲笑为傻子。他屡试不第,37岁前九次参加乡试均未中。后经人举荐,才在翰林院做了一名待诏。40岁后文征明发奋研习书法,学师书法大家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每日笔耕不辍,终成一位大书法家,形成了自有风格的书体。

文征明尤擅长行书和小楷,他的书法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极具晋唐风韵,也有自己的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对后世影响极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